【机器学习基础】第五十一课:[计算学习理论]PAC学习

概率近似正确(Probably Approximately Correct,PAC)

Posted by x-jeff on September 12, 2024

【机器学习基础】系列博客为参考周志华老师的《机器学习》一书,自己所做的读书笔记。
本文为原创文章,未经本人允许,禁止转载。转载请注明出处。

1.PAC学习

计算学习理论中最基本的是概率近似正确(Probably Approximately Correct,简称PAC)学习理论。

令$c$表示“概念”(concept),这是从样本空间$\mathcal{X}$到标记空间$\mathcal{Y}$的映射,它决定示例$\mathbf{x}$的真实标记$y$,若对任何样例$(\mathbf{x},y)$有$c(\mathbf{x})=y$成立,则称$c$为目标概念;所有我们希望学得的目标概念所构成的集合称为“概念类”(concept class),用符号$\mathcal{C}$表示。

给定学习算法$\mathcal{L}$,它所考虑的所有可能概念的集合称为“假设空间”(hypothesis space),用符号$\mathcal{H}$表示。由于学习算法事先并不知道概念类的真实存在,因此$\mathcal{H}$和$\mathcal{C}$通常是不同的,学习算法会把自认为可能的目标概念集中起来构成$\mathcal{H}$,对$h\in \mathcal{H}$,由于并不能确定它是否真是目标概念,因此称为“假设”(hypothesis)。显然,假设$h$也是从样本空间$\mathcal{X}$到标记空间$\mathcal{Y}$的映射。

若目标概念$c \in \mathcal{H}$,则$\mathcal{H}$中存在假设能将所有示例按与真实标记一致的方式完全分开,我们称该问题对学习算法$\mathcal{L}$是“可分的”(separable),亦称“一致的”(consistent);若$c \notin \mathcal{H}$,则$\mathcal{H}$中不存在任何假设能将所有示例完全正确分开,称该问题对学习算法$\mathcal{L}$是“不可分的”(non-separable),亦称“不一致的”(non-consistent)。

给定训练集$D$,我们希望基于学习算法$\mathcal{L}$学得的模型所对应的假设$h$尽可能接近目标概念$c$。那为什么不是希望精确地学到目标概念$c$呢?这是由于机器学习过程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,例如我们获得的训练集$D$往往仅包含有限数量的样例,因此,通常会存在一些在$D$上“等效”的假设,学习算法对它们无法区别;再如,从分布$\mathcal{D}$采样得到$D$的过程有一定偶然性(一般来说,训练样例越少,采样偶然性越大),可以想象,即便对同样大小的不同训练集,学得结果也可能有所不同。因此,我们是希望以比较大的把握学得比较好的模型,也就是说,以较大的概率学得误差满足预设上限的模型;这就是“概率”“近似正确”的含义。形式化地说,令$\delta$表示置信度,可定义:

定义1 PAC辨识(PAC Identify):对$0<\epsilon,\delta<1$,所有$c \in \mathcal{C}$和分布$\mathcal{D}$,若存在学习算法$\mathcal{L}$,其输出假设$h \in \mathcal{H}$满足:

\[P(E(h) \leqslant \epsilon) \geqslant 1-\delta \tag{1}\]

$E$表示泛化误差,见此处式(1)

则称学习算法$\mathcal{L}$能从假设空间$\mathcal{H}$中PAC辨识概念类$\mathcal{C}$。

这样的学习算法$\mathcal{L}$能以较大的概率(至少$1-\delta$)学得目标概念$c$的近似(误差最多为$\epsilon$)。在此基础上可定义:

定义2 PAC可学习(PAC Learnable):令$m$表示从分布$\mathcal{D}$中独立同分布采样得到的样例数目,$0<\epsilon,\delta<1$,对所有分布$\mathcal{D}$,若存在学习算法$\mathcal{L}$和多项式函数$\text{poly}(\cdot,\cdot,\cdot,\cdot)$,使得对于任何$m \geqslant \text{poly}(1/\epsilon,1/\delta,\text{size}(\mathbf{x}),\text{size}(c))$,$\mathcal{L}$能从假设空间$\mathcal{H}$中PAC辨识概念类$\mathcal{C}$,则称概念类$\mathcal{C}$对假设空间$\mathcal{H}$而言是PAC可学习的,有时也简称概念类$\mathcal{C}$是PAC可学习的。

样例数目$m$与误差$\epsilon$、置信度$\delta$、数据本身的复杂度$\text{size}(\mathbf{x})$、目标概念的复杂度$\text{size}(c)$都有关。

对计算机算法来说,必然要考虑时间复杂度,于是:

定义3 PAC学习算法(PAC Learning Algorithm):若学习算法$\mathcal{L}$使概念类$\mathcal{C}$为PAC可学习的,且$\mathcal{L}$的运行时间也是多项式函数$\text{poly}(1/\epsilon,1/\delta,\text{size}(\mathbf{x}),\text{size}(c))$,则称概念类$\mathcal{C}$是高效PAC可学习(efficiently PAC learnable)的,称$\mathcal{L}$为概念类$\mathcal{C}$的PAC学习算法。

假定学习算法$\mathcal{L}$处理每个样本的时间为常数,则$\mathcal{L}$的时间复杂度等价于样本复杂度。于是,我们对算法时间复杂度的关心就转化为对样本复杂度的关心:

定义4 样本复杂度(Sample Complexity):满足PAC学习算法$\mathcal{L}$所需的$m \geqslant \text{poly}(1/\epsilon,1/\delta,\text{size}(\mathbf{x}),\text{size}(c))$中最小的$m$,称为学习算法$\mathcal{L}$的样本复杂度。

显然,PAC学习给出了一个抽象地刻画机器学习能力的框架,基于这个框架能对很多重要问题进行理论探讨,例如研究某任务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可学得较好的模型?某算法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可进行有效的学习?需多少训练样例才能获得较好的模型?

PAC学习中一个关键因素是假设空间$\mathcal{H}$的复杂度。$\mathcal{H}$包含了学习算法$\mathcal{L}$所有可能输出的假设,若在PAC学习中假设空间与概念类完全相同,即$\mathcal{H}=\mathcal{C}$,这称为“恰PAC可学习”(properly PAC learnable);直观地看,这意味着学习算法的能力与学习任务“恰好匹配”。然而,这种让所有候选假设都来自概念类的要求看似合理,但却并不实际,因为在现实应用中我们对概念类$\mathcal{C}$同样一无所知,更别说获得一个假设空间与概念类恰好相同的学习算法。显然,更重要的是研究假设空间与概念类不同的情形,即$\mathcal{H}\neq \mathcal{C}$。一般而言,$\mathcal{H}$越大,其包含任意目标概念的可能性越大,但从中找到某个具体目标概念的难度也越大。$\lvert \mathcal{H} \rvert$有限时,我们称$\mathcal{H}$为“有限假设空间”,否则称为“无限假设空间”。